当前位置: 欧洲杯2024(中国)有限公司官网» 欧洲杯2024(中国)有限公司官网» 媒体鞍师 | 我校马斌老师在《鞍山日报》发表理论文章

欧洲杯2024(中国)有限公司官网

媒体鞍师 | 我校马斌老师在《鞍山日报》发表理论文章

近日,我校美术学院副院长马斌老师在鞍山日报发表理论文章《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推动鞍山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》。

8c68961820cd4aefba2546f5ae480967.jpg


原文如下:

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 推动鞍山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

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“十四五”时期工作的主题是推动高质量发展。建成文化强市是衡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,加强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则是坚定文化自信,彰显文化特质,推进鞍山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底气和根本。

加强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有助于加快城市有机更新

一是优化城市存量空间。鞍山享有“钢铁之都”的美誉,在后工业化时代的进程中城市中存在着大量闲置的工业遗存,促进工业闲置资源开发再利用势在必行。应充分合理保护再利用闲置工业遗产的厂区、公共建筑、仓储用房等存量资源,使传统的工业元素与新兴的创意文化元素相碰撞,使工业锈带转变为生活秀带,打造具有工业历史价值、艺术价值、社会价值的城市公共空间。

二是打造特色城市形象。鞍山的工业文脉源远流长,而城市形象给人以硬朗、坚韧、粗犷为主。应立足鞍山本土工业文化特色,从具有重要价值的工业遗产中挖掘工业元素,移植到城市的形象设计中去,达到保护工业文脉和美化城市形象的双重效果。将本地的工业遗产打造成工业主题公园、创意街区、艺术中心、博物馆等,把工业历史与现代产业相结合,打造工业特色主题鲜明的城市形象。

三是发扬光大城市精神。鞍山地区英模辈出,从孟泰、王崇伦、雷锋到郭明义、李超一代又一代的劳动模范、大国工匠深深地影响着鞍山这个工业城市的精神文明。非物质工业文化遗产中的创新、求实、拼争、奉献的工业精神已成为城市的底色。工业精神是鞍山这座城市无法抹去的深刻烙印,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原动力,是鞍山人的情感归属和梦想寄托。应深入挖掘非物质工业文化遗产中工业精神,通过多途径的宣传,大力发扬城市精神。

加强鞍山工业遗产保护与再利用应着重做好“三个方面的工作”

一是摸清自身家底,加强制度建设。摸清鞍山工业遗产家底,梳理鞍山工业发展的历史脉络,全面开展鞍山工业遗产的普查调研。通过田野调研、实地拍摄照片、无人机航拍、与老专家老干部座谈、到各博物馆、档案馆、资料室收集历史材料与历史照片图纸等渠道,确定鞍山市工业遗产名录并对其评出等级,建立“鞍山市工业遗产数据库”,对其中的国家级、省市级等重要的工业遗产信息进行详尽的梳理工作。贯彻并落实《鞍山市工业遗产保护条例》、《推动工业遗产保护利用打造“生活秀带”工作方案》,为传承和弘扬鞍山工业文化和鞍山工业文明提供制度保障。

二是做好顶层设计,引进市场机制。建议成立鞍山市工业遗产保护和开发工作领导小组,组织召开专家研讨会,邀请国内、省内有关工业遗产方面专家学者和社会各界人士,借助学术机构、专业规划设计部门力量,做好鞍山地区工业遗产专项发展规划。引进市场竞争的机制,着重发挥企业贴近市场需求和熟悉商业运作的特有优势,可以通过特许经营、合作经营等商业模式形式,对于工业遗产地进行边开发边保护边利用的开发形式。利用空余或闲置工业厂房、仓储用房等存量工业遗产资源兴办文化创意产业,创建创意楼宇,拓展发展空间。秉持文化产业“立意”要高,“创意”要足的理念。多元化多渠道吸纳资本进入工业遗产再利用项目,保证足够的、差异性的产品融入项目,促进文化资本和文化产业的良性循环与发展,更好地满足群众文化消费需求。

三是加大宣传力度,转换思维方式。加大工业遗产宣传力度,借助新闻媒介力量,如电视台制作专题纪录片,报纸开辟专栏,加大工业遗产宣传力度。通过开展工业文化遗产相关项目的课题研究、出版资助、建立研究基地等途径,整合相关领域专家力量,深入挖掘工业遗产的价值内涵,形成学术精品成果,提升鞍山市工业遗产影响力。树立“工业遗产+”的思维方式,促进工业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、旅游产业、餐饮服务业等产业的结合。借鉴我省和其他省市工业遗产再利用的典型案例,结合鞍山本地实际情况,把工业遗产这个老瓶装上这些新兴产业的新酒。